今年10月30日是第五個“抽動障礙關愛日”,主題是“關注抽動,為愛前行”,旨在提升社會對抽動障礙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關注那些患有抽動障礙的兒童和家庭。



在我國,學齡兒童抽動癥的患病率為3%-10%,以5-10歲最為多見,10-12歲最嚴重,男孩發病率約為女孩的3-5倍。據統計,我國兒童抽動障礙發病率近10年來增加了6倍,中國每十個兒童里就有一個抽動障礙患者。目前中國約有數百萬的抽動障礙患兒,但仍有許多家長因為對抽動障礙的不了解而延誤了孩子的診療。




抽動障礙是一種通常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起病,以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精神疾病。抽動癥患兒發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這個時候家長就會比較難察覺。隨著疾病顯現,家長常描述自家孩子出現“怪異行為”。




運動性抽動可表現為點頭、搖頭、皺眉、眨眼、張口、撅嘴、聳肩、踢腿、甩手,以及強迫行為、模仿行為等。發聲性抽動可表現為清嗓子、咳嗽聲、動物吼叫聲,以及控制不住的穢語或重復語言等。患兒的病情常具有波動性,時輕時重。在緊張、焦慮、疲勞、睡眠不足時上述癥狀可加重,精神放松時減輕,睡眠后可消失。

y-
抽動障礙可能會影響患兒的學習、生活和社交活動,有部分患兒可能發生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及其他心理行為疾病,嚴重者可能影響其學習成績及身心健康,也會增加家庭的緊張感及負擔。



本病的病因尚未闡明,近年來的研究報道提示抽動障礙可能是由于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心理和環境因素等在兒童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1、遺傳因素:有研究表明本病有遺傳傾向,雙生子發病率也比較高。抽動障礙患兒的一二級親屬中患抽動癥、Tourette綜合征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較正常人群多見。
2、神經生化因素:發病涉及多個神經系統和不同神經遞質,當這些神經網絡中某個或某些環節出現問題就會使神經遞質平衡發生紊亂,從而出現癥狀。
3、器質性因素:本病神經系統異常體征發生率較高,有部分患者有腦電圖、頭顱CT異常。
4、社會心理因素:抽動障礙可能與應激因素有關,如受到強烈的精神創傷或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的影響。
5、神經免疫因素:20%~25%的抽動障礙發病與感染后自身免疫異常反應有關,如約10%的兒童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
6、飲食及藥源性因素:臨床發現,食用含有咖啡因、精制糖、甜味劑成分的食品與抽動障礙病情惡化存在正相關關系。血鉛增高、鋅或鐵缺乏也可能與抽動障礙有關。長期或大量服用中樞興奮劑和抗精神病藥物也可能引起本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