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飲食結構發生明顯轉變逐漸西化
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
在我國的發病率已經上升至惡性腫瘤的第5位
結直腸癌的預防、篩查、診療方面
科普宣傳任重道遠

理論上來講,從腸息肉到腸癌一般要經歷4個階段:
增生→腺瘤樣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變)→腸癌
從增生發展到進展期腸癌,整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可能需要5-10年的時間。約有80%左右的腸癌是由腸息肉發展而來的。如果能夠做到早期發現,絕大部分的腸息肉可以在內鏡下(腸鏡)進行治療,并且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治療效果。
即使是進展期腸癌,現在的微創外科手術技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手段及治療理念已經非常成熟,通過現代的綜合治療手段也可以進行有效的治療,可以獲得長期生存治療效果。

此外,遺傳因素以及家族中存在腸癌病史也是促使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

排便習慣變化
正常人每天大便次數在一到兩次左右,但當腫瘤占據了腸道內的空間后,對腸道黏膜造成了一定刺激,導致便意頻繁,總有大便沒拉完的感覺(臨床上叫“里急后重”)。如果最近大便異常頻繁,且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肛門墜脹、肛門疼痛,或者是大便發生了細條狀、扁條狀等大便形狀改變,就要盡快到醫院進行肛門指診和直腸鏡或結腸鏡檢查。
腸道發生癌變會導致大便帶血,另外大便在和癌腫表面摩擦的過程中,也會導致表面的潰破和出血。腸癌和痔瘡導致的鮮紅血液完全不同,腸癌的便血主要以黏液性血便為主。
腫瘤患者消瘦是由于腫瘤細胞異常增殖消耗了大量的營養物質,并且腫瘤細胞分泌的異常蛋白等物質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當腫瘤引發腸道梗阻之后,就會有腹脹、腹痛癥狀,疼痛部位往往在中下腹。腫瘤增大進展到一定程度時,對于相對消瘦的患者,可以在腹部觸及到包塊。

定期查體是早期發現結直腸腫瘤的關鍵

從事肛腸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9年。曾出國研修6年。中國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學會中西醫結合肛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常務委員,美國中華醫藥會會員,山東醫師協會常務委員,山東濟寧亞健康協會基層防控委員會主任委員。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痔瘡、肛瘺、肛裂、肛周膿腫、直腸脫垂、便秘等,潛心研究新微創無痛治療痔瘡、肛瘺,對肛腸科疑難病癥特別是肛管直腸癌早期診斷和治療有著豐富臨床經驗。肛瘺微創研究成果榮獲2021年(第十八屆)山東醫學科技創新成果獎三等獎。獲國家級專利3項,主持參與科研成果9項,參編著作4部,發表論文19余篇。
濟醫廣〔2024〕第1511號